翻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来源:永泰生态环境局 时间:2020-04-26 09:30 浏览量:

 ——永泰县力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永泰县,简称樟城,于公元766年设县,至今1250多年。位于福建省中部,比邻省会福州,具有省会城区近郊的独特区位优势,共享五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和投资环境。全县国土面积2241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人口39.86万。永泰县生态优越,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5.88%,境内藤山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204.33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9.51%,位居全省前列。境内山水、温泉、乡村、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丰富、品牌众多,素有“真山真水”“天然氧吧”等美誉,是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李果之乡、中国武术之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时任福州市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永泰山水是“藏在深闺人未知,撩开面纱惊八闽”。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及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对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进一步提出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永泰县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成果,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内涵,在“两山”转化路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结起来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将生态优先贯穿始终,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永泰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生态优势作为永泰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紧紧围绕着“绿色引领、后发赶超,建设美丽、幸福的新永泰”的发展定位,坚持生态优先,成立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以规划引领,统筹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先后编制或修编了《永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永泰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0)》《永泰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4-2020年)(2017年修订稿)》和《永泰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4-2025)系列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成效显著,走在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前列。永泰县是福州市首个获得国家级生态县称号的县城,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获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建省森林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20多国家级、省级荣誉。

二是坚持把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对“两山理论”的又一次剖析。永泰县深刻领会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守护绿水青山,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具体表现在:

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保值增值自然资本。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项目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和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开展无组织排放管控和VOCs专项整治依托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等技术,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风险控制。推进重点行业专项治理,加强水污染源头控制,实施断面水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做好饮用水源地划定落界环境问题整治,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开展重点行业污染地块分布及环境风险筛查,强化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提高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建立监测网络,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实施大樟溪干流及16条支流河道岸线和河岸生态保护蓝线规划,加强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推进脆弱性小流域综合整治矿山整治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林分改造切实巩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果。近三年永泰县空气质量达标率稳定在98.0%以上,空气质量常年优于国家一级标准,是福州唯一没有发生酸雨的地方;大樟溪及大小支流53条,河流水质长年符合功能区划标准要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全县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生态公益林面积74333公顷,生态公益林和天然阔叶林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5.9%,全县负氧离子普遍达3000/立方厘米以上。

坚持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并举,致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四大生态产业,打造永泰经济升级版。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按主体功能区划,将永泰县划分成中部、东部、西南和北部四大产业区。生态工业方面,培育新兴产业技术链和价值链,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中海创工业4.0示范基地、利尼尔机器人等49个项目竣工投产;永泰信息化产业园(中海创智慧云谷)、大数据智慧园等,集软件开发、现代制造业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与展示为一体的智慧、低碳示范区初具规模。生态农业方面,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质量,深化特色农业,发展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和林下经济,开发绿色食品,打造两果(优质李、有机梅)、两茶(油茶、茶叶)、一菜(高山蔬菜)、林竹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和省级农民创业园等一区两园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旅游方面,以云顶、青云山、天门山、赤壁等4A景区和大樟溪沿线为主,打造福建旅游新地标和全国户外运动中心,以嵩口镇列入国家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为契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古庄寨、古民居、传统村落修复与保护,做大乡村度假旅游品牌。现代服务业方面,1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落地见效,完成投资26.24亿元;引进自媒体孵化产业园、清控森林康养度假、中医药康养小镇等大项目好项目636个,总投资826.8亿元。全县绿色产业体系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典型示范,全方位探索践行“两山转化”新路径

2018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及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对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进一步提出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要求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永泰县紧扣山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主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资源保护利用和转化的新路径,凝练总结出有代表性,可推广示范的典型案例。

探索大樟溪水权交易,让优质水资源实现经济价值的“绿水”转化典型案例。大樟溪是永泰县的母亲河,水资源丰富,是福州市第三水源和闽江口城市群重要的战略水资源库。2016年动工建设的 “一闸三线”工程,将为长乐、福清等闽江口城市群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年平均供水7.89亿立方米,总受益人口580万。做到既要用最严格的标准保护好大樟溪流域的青山绿水,也要用最有力有效的措施确保流域范围内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永泰县寻求大樟溪水权交易有效实现形式,通过水权交易规则体系、交易价格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等系列制度体系建设,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跨区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我省今后水权交易和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绿色金融支撑的商品林赎买工作,将固化的森林资源变成资产的 “青山转化典型案例。永泰县森林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是山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林农砍伐变现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权益的矛盾,2014年永泰县先试先行,在全国率先采取政府赎买方式,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进行赎买,通过赎买、收储、不但优化林分,增加林木储备,巩固生态屏障,而且成功地将固化的森林资源变成灵活可变通的资产,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让林农受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转化。2014年以来永泰县共筹措赎买资金7400多万元,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面积32710亩,涉及13个乡镇,39个村,受益林农2456户,11745人,林农增加收入6686万元。永泰县的商品林赎买工作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永泰模式。

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打造全域旅游,充分体现两山价值,实现两山转化典型案例。永泰县县域境内山水、温泉、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丰富、品牌众多。永泰县将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确立了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建设目标。编制《永泰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7-2030)》,构建“一核一轴五区”和“一圈一线一带”的全域旅游空间规划和绿色经济发展布局。打造“大青云山”生态旅游品牌,以大樟溪生态旅游经济带为轴线,开发嵩口古镇生态文化游、东部乡村休闲旅游、西部庄寨宗教旅游,通过旅游、康养、度假、科普科考等多产业以及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拓展并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永泰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彻底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充分体现了永泰县的全域旅游是实现两山转化实现的有效途径。

打造“数字政府”和“智慧乡村” ,探索“两山转化”治理系统管理创新的途径。永泰县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两山转化”构建社会治理系统,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和治理体系。研发数字生态综合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来做好全县的的生态管控。以大数据驱动生态发展,用信息化赋能环境保护。打造“数字政府”,并基于基层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体系,开展“智慧乡村”的建设。通过大数据和数字网络,整合经济运行监测系统、管理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河长制系统、智慧旅游系统、数字生态系统等,实现对重点工作的实时感知、预警、分析、研判、决策、执行、反馈、督查、考评等全流程闭环管理,深化信息技术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数字政府”和“智慧乡村”建设,是永泰县“两山转化”制度创新的探索实践,在全国领先,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2019111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世界智慧城市大会”,永泰县报送项目获得数字乡村与智慧小镇奖,标志着永泰县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永泰县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转化”制度创新的典范。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彰显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深刻内涵。以清凉溪流域为代表的小流域存在着水安全威胁、水环境污染、林分结构单一、松材线虫灾害、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村污水系统建设不完善等生态问题,属于脆弱综合体型的小流域。永泰县2018年启动清凉溪脆弱型小流域综合保护修复精品示范工程的建设,示范工程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和修复工程、人居环境治理,构建清凉溪脆弱型小流域生命共同体生态功能保障四道防线,实现了以水系修复为纽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之间的协调衔接,重塑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流域生态免疫力,从根源上恢复流域生态健康。示范工程的建设是永泰县深刻领会“两山理论”的内涵,实现对永泰县“绿水青山”这一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的有效保护,通过保护挖掘生态资源潜力,让资源成为产品,使山水资源逐渐变为山水银行,生态考核奖惩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随之跟进,让生态价值本身转化为经济收益,成为了“两山转化”又一个亮点突出的典型模式。

四是坚持把制度建设和完善机制体制作为“两山转化”的基础保障

永泰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加强制度建设,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治理体系,是实现“两山转化”的基础保障。因此,在“两山转化”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环境管理机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综合运用经济、市场、行政等手段,解决“绿水青山”的保护和“金山银山”的转化。以环境空间管控为平台,以制度和政策创新为手段,系统构建生态保护红线、污染排放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系,实施环保督察制度,构建大生态环保督查格局,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立与综治网格无缝对接、全覆盖、精细化的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绿水青山”;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展碳汇交易、林权赎买、水权交易试点,全面推行 “河湖长制”,不断完善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抓住永泰县成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契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信贷、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拓宽“两山转化”途径,推进永泰县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把做好“两山转化”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永泰县把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整治、人居环境的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将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乡,做好“两山转化”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发展绿色经济,构建有特色规模优势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让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继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快生态休闲养身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游、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三产联动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绿色城乡,把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自然山水、绿色生态、历史人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中,建设山水相融的美丽新永泰。发挥“两山”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推动作用,将“两山”文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提升城市建设和村镇开发的文化内涵。

下一步,永泰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中,将通过项目带动,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谋篇布局,突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守住绿水青山,(2)全面保护绿水青山资源,守住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成果,持续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保值增值自然资本;(3)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金山银山转化;(4)加强党建,引领两山提速转化,打造两山文化品牌,推动绿色惠民富民;(5)健全“两山”转化体制机制,强化制度改革创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