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盖洋乡做大做优菌菇产业
来源:福州新闻网 时间:2024-06-03 08:05 浏览量:

  党建引领产业兴 撑起乡村“致富伞” 

  ——永泰盖洋乡做大做优菌菇产业 

  五月,在永泰县盖洋乡碓头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内,一簇簇胖墩墩的赤松茸破土而出,菌农们忙着采摘、分拣、加工、称重,处处一派繁忙景象。

  记者了解到,今年碓头村赤松茸产值预计可达170万元。一朵菌菇致富,一个产业兴村。在盖洋乡,各村立足高山生态特色资源,建强基层组织堡垒,以党建引领,调动各方资源,做大做优菌菇产业,托起了助农增收的富民梦想。

  找准致富“生力菌” 

  清晨,碓头村村民叶芳花早早来到赤松茸种植基地,开始一天的采菇工作。

  “4月至6月是赤松茸的采收旺季,最高峰时期有三四十人在基地采菇,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叶芳花和姐姐都是种植基地的员工,对于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姐妹俩都十分满意。

  赤松茸是一种高端食用菌,凭借独特的鲜味和丰富的营养,颇受市场青睐。

  说起来,碓头村发展赤松茸产业也不过是这两年的事。2021年,碓头村党支部书记叶义勇到古田考察学习时,发现当地种植的赤松茸颇有发展前景。

  “乡里这两年食用菌种植发展势头不错,我们碓头是不是也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回村后,叶义勇立马请来省农科院专家。经专家实地考察,认为盖洋乡碓头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大,适合赤松茸的生长。

  条件合适,说干就干!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同年10月,叶义勇便从古田引进该品种,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的方式,利用村集体生态林,开启了赤松茸林下种植。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碓头村的赤松茸种植面积从原本的20亩扩大到40余亩。由于赤松茸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从种植到采摘,整个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真正实现了绿色种养。

  “今年基地还采取人为半干预的方式,控制土壤水分,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每公斤平均售价约22元。”叶义勇说。

  以林养菌,以菌促林,林下种植赤松茸还为村里20多名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还有部分居民也在自家房前屋后种起菇,搞起了庭院经济。

  “庭院改造后,用来种植香菇,每年多增收1万元。”碓头村村民吴新华说,之前院子主要拿来堆放东西,又脏又乱,经过庭院改造,院子不仅更整洁了,还有专业技术员指导种菇,与企业合作带来收益。

  建强组织促振兴 

  选中一个对路产品,吸引一批愿意尝试的村民,让一个产业真正立住脚,碓头村的实践是盖洋乡以党建引领,强化基层组织力量,释放产业活力的缩影。

  为让村干部有更敏锐的产业“嗅觉”,盖洋乡党委通过组织现场推进会、集中授课、观摩学习等,引导乡村干部快速掌握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不仅如此,该乡还建立乡领导班子成员包帮机制,由乡“一把手”带头,包村领导具体抓落实,指导各村做好合作社注册、项目选取、日常管理、资金使用等工作。

  “我们还引进了福州市盈丰菌业有限公司,向农户推广菌菇种植的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盖洋乡有关负责人介绍,另一方面,该乡还引入福建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团队,构建“高校专家+技术人员+基地+种植户”技术服务机制,针对性开展香菇及赤松茸菌种繁育、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

  头雁领飞,企业助力,技术加持,有了这些条件,更多群众“入伙”了。这些年,盖洋乡利用房前屋后、家庭院落等闲置资源,将全乡菌菇产业与庭院经济相结合,总投资60万元,助力碓头村、盖洋村、小洋村共12户脱贫户和22户一般农户实现增收,34户家庭产值达45万元。

  共谋未来新发展 

  眼看着当下的发展好势头,叶义勇对村里继续做大赤松茸产业有了新的谋划。据介绍,碓头村计划投入100万元,建设林下架子棚40亩,菌床3层,设计自动喷淋系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

  “我们还打算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积极开拓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通过组织农产品直播、丰收节、特色采摘等活动,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市场影响力,让食用菌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硬腰杆’。”叶义勇说。

  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整合和带动能力。后续,盖洋乡将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以碓头村菌菇产业为示范,让更多群众看到好处、尝到甜头、自觉参与,引导其他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民宿等新业态,在延伸产业链条、抱团融合发展、拓展产销渠道、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定向发力,让村集体和群众享受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