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教育局关于2021年度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工作推进情况的总结
来源:永泰县教育局 时间:2021-11-01 15:31 浏览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永泰县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努力探索富有山区特色的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攻坚克难,抬底扩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一、基本情况 

  2021年秋季,永泰县有各类全日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5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2553人,其中小学39所(完小32所、教学点7个),在校生7894人;初中16所,在校生4659人 

  二、措施与成效 

  (一)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2016-2020年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提升、乡镇学校建设、教育费附加等途径,投入资金3200万元,修缮改造长庆中心小学、清凉中学等乡村薄弱中小学围墙、护坡、运动场、宿舍楼等。2021年安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资金332万元和原省级扶贫专项补助资金280万元,用于葛岭中学、盖洋中心小学等15所中小学校舍修缮, 并添置学校多媒体设备130套、计算机30台;安排省级校舍安全长效机制资金及市县配套资金1514万元用于永泰一中旗山校区建设,永泰二中、大洋中心小学等8所学校校舍修缮加固及护坡建设等。着力建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乡镇寄宿制学校,不断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二)落实结对帮扶,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广“片区管理、联动帮扶”管理机制,全县小学划分为东门-嵩口片、城南-梧桐片、实小-大洋片、樟小-同安片等四大片区,中学划分为永泰一中教研片、城关中学教研片、永泰二中教研片、永泰三中教研片等四大片区,以片区为单位组织开展精准结对帮扶工作。扎实开展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工作,今年继续安排3所城区优质中学、1所小学和农村薄弱学校按照“一对一”形式进行“联姻”,开展委托管理工作。推动永泰一中教育集团化办学,永泰一中旗山校区今年秋季投入使用。2020年秋季先行推动建成九年一贯制埔埕学校,继续推广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安排薄弱帮扶“送教下乡”, 进一步推动我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学校质量提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聚焦内涵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近年来,大力支持农村学校创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充分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截止2020年,已经有20所小学,13所初中被省教育厅认定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超过省平均水平。2021年我县安排十七中、二十一中、霞拔中学、闽江师专附属永泰小学、盖洋中心小学、盘谷中心小学、红星中心小学、白云中心小学等八所学校开展创建工作,10月19日至21日高分通过市级评估,下一阶段通过省级评估后,我县通过率将达到82%。 

  (四)精准扶贫资助,推进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建立脱贫不稳定人口与边缘易致贫人口防止返贫致贫预警长效机制,对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边缘易致贫家庭,确保应助尽助。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对各个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提高资助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与业务能力,助学金全部由银行通过银行卡转账发放给受资助学生本人,三年来发放各类资助金额达3436万元,受益学生30391人次。落实《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向阳花开”助学帮扶行动的通知》精神,目前在“向阳花开”系统已建册27个学生,其余事实无人抚养学生正在摸底排查中。同时,我县积极动员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帮扶贫困学子。近几年,县乡两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成立永泰县教育基金会和17个乡镇教育基金会,共募捐3600多万元,用于奖优济困、助教助学金额达1329.88万元。五年来,县政府资助贫困留守儿童611人次,共发放助学金128.42万元;今年以来,为166名贫困留守儿童发放生活补助金共29.02万元。三年来,福建富闽基金会资助65人(145人次)共计41.5万元,福州市教育基金会资助38人次共计19万元,永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资助45人次共计22.5万元,喜盈门基金会5人次共计5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城乡之间的差异仍然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学龄人口大量涌入城区,城区学校办学压力增大,但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生源锐减而出现教育资源闲置等问题义务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学校建设与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不足。农村教育虽然得到了硬件上的改善,但受工资待遇低下,处于荣誉体系末端,地处偏远等因素影响,农村教师这个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减弱,年轻教师很难在农村长期工作。同时,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区域结构性矛盾仍突出。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少,难以配齐学科教师。 

  (三)乡村学校学生数量呈下降趋势。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适龄儿童被带到外地上学或者到条件更好的地方上学,农村小规模学校入学儿童数量急剧减少,生源没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努力实现乡村温馨校园全覆盖。制定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健全完善各项支持措施和评估标准,扎实推进建设进程,形成乡村温馨校园建设长效机制。重点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机制,优化教书育人校园文化环境,加快把每一所乡村学校建成布局建设科学合理、办学条件保障到位、教育教学保证质量、校园文化健康向上、校园关系和谐融洽、校园管理安全规范的温馨校园,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加快推进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全覆盖。深化“小片区”管理、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优质校挂钩帮扶、对口帮扶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开展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推进融合型、共建型紧密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安排、教学统一管理、教研统一要求、考核统一评价”等,形成一套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同体办学新模式。 

  (三)重点支持乡村学校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创建工作。落实《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通知 》要求,继续推进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针对创建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整优化推进策略,加强创建过程指导,坚持好中选优、宁缺毋滥原则,做到“成熟一个、评估一个、申报一个”,“十四五”期间力争90%以上学校成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留住农村生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